“六穩”“六保”探民生?
宜君:豐收正當時 富民產業興
本報記者 郭穎 通訊員 王娟
紅彤彤的蘋果映紅了百姓的臉
又到一年豐收季,迎著秋風,賞著美景,記者走在宜君縣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呈現眼前。晾曬核桃、采摘蘋果、收獲玉米……農民們忙得不亦樂乎。
在宜君縣堯生鎮郭寨村,村民王延軍正在將剛剛采摘下的蘋果送往交易市場,從白天采摘到傍晚出售,雖然累得滿頭汗水,但望著自家紅彤彤的蘋果,王延軍臉上寫滿了幸福。
來到村民王延軍的家里,平整的院落旁種滿了蔬菜,整潔的房屋里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齊全。王延軍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生活都很好,通過種植蘋果、玉米,家里收入很不錯,家家戶戶都將自己的房子進行修整,蓋了衛生間、洗澡間,現在用水用電都方便,村民們的生活真正是甜到心里了。”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宜君縣將蘋果、玉米、核桃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產業,依據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持續推進玉米、核桃、蘋果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營銷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宜君縣有39萬畝的優質玉米,20.5萬畝的蘋果,42萬畝的有機核桃,三大產業由小變大、蓬勃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中藥材、食用菌、肉兔與生豬養殖四大新興產業和有機大米、綠色蔬菜、肉羊蛋雞、傳統雜糧等優質小眾產業,也成為宜君老百姓手中的金蛋蛋、錢串串。
近年來,宜君縣始終在優化農業產業布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上下功夫,實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33”工程和特色產業“雙十雙千”振興計劃,形成了“3+4+N”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了以能源工業為基礎、涉農加工業為支撐、新能源產業為接續的特色工業體系,以戰國(魏)長城、花溪谷、旱作梯田、福地湖等為主的“全域旅游·全景宜君”發展格局,實現了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
目前,宜君縣已形成3萬頭生豬、70萬只肉兔、300萬袋食用菌、7萬畝中藥材和人均3畝蘋果、5畝核桃、4畝玉米的產業規模,培育“五上企業”63家,現代醫藥產業園、光伏領跑基地等項目效應凸顯,通過宣傳推介,宜君知名度不斷提高。
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小康生活,既要產業興旺,更要精神豐富。如今的宜君縣,產業發展遍地開花,村容村貌整潔靚麗,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老百姓臉上的笑臉是整個宜君縣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縮影和生動詮釋。
轉載請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
責任編輯:周磊